首页 / 资讯中心 / 全部

“下一个硅谷”?香港的野心,远不止于此!

2025-09-25

“下一个硅谷”?这个响亮的标签,正被香港全力摘取。


曾经的国际金融巨头,如今正挥师科技前沿,不甘只做“东方之珠”。

从全民免费高科技义肢的“惠民创科”破冰,到撒钱、铺路、找人——香港正倾其所有,打造一个全新的“国际创新科技中心”。

这野心,究竟有多大?


640[1].png

《施政报告》力推惠民科研

香港启动全民免费高科技义肢计划

最新一份《施政报告》充分彰显了这一雄心。其中,“惠民科研”成为亮眼举措——香港将动用创科基金,全额资助为12至60岁截肢者免费配置高科技义肢。


这项两年试点计划不设名额上限,由杭州强脑科技提供技术、香港理工大学参与适配,政府投入数百万港元,最快今年落地。


这意味着,不少截肢人士未来有望再度执笔书写、弹奏乐器,甚至细致地完成日常动作。


企业微信截图_17587935468014.png

但这只是香港创科转型中的一环。近年来,香港不再满足于“科研强、转化弱”的旧印象,而是努力让技术走出实验室、融入市民生活,展现科技的人文温度。


更重要的是,政府借此机会引进强脑科技在港设立研发中心及亚太总部,正在物色合适地点。这种“项目引进+企业落户”的模式,正成为香港吸引科创企业的新路径。


640[1].png

香港的“政策大礼包”

不只是“给钱”,更是“铺路”


香港为了吸引企业和人才,真是下了血本!推出了一整套“政策大礼包”,简单来说就是:只要你来,要钱给钱,要优惠给优惠,要人帮找人!

众多计划的支持加上国际化的环境,香港将是初创科技企业的不二之选!

我们特别梳理了各项资助及支持计划,希望能帮助计划在香港创业,或在香港有初创项目但又缺乏资金支持的企业,成功获得一笔启动资金。


企业微信截图_17587930215575.png


1. 顶层设计:专门机构统筹发展 
2015年,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创新科技及工业局,专门负责制订全面的创新科技政策,结合“官产学研”各方力量,推动香港实现“新型工业化”,为创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。


 2. 资金支持:真金白银,全方位灌溉 

①创新及科技基金

旗下18项资助计划,形成完整资金支持体系,协助企业提升科技水平。


②重磅研发补贴

  • 产学研1+计划:为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最高1亿港元的1:1配对资金。

  • 投资研发现金回赠:对企业研发项目提供40%现金回赠,且无上限。

  • 新型工业加速器计划:以1:2配比资助智能生产设施,单项最高2亿港元。

  • 设立30亿港元基金支持AI、量子科技等基础研究,并预留10亿港元用于人工智能研发院。


 3. 税收优惠: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营商环境

③超级研发扣税企业研发投入可享受200%-300%税项扣减,无上限。


④“专利盒”优惠合格知识产权利润适用5% 的特惠税率。


⑤低税率环境:整体税率低,为科创企业提供轻装上阵的优越条件。


企业微信截图_17587930428020.png


4. 人才引力:多层次吸引与培育全球精英 

⑥研究人才库计划为企业聘用STEM人才提供每月2万至3.5万港元补助,最长36个月。


企业微信截图_17587930615665.png


⑦人才便捷入境通道通过“科技人才入境计划”和“高才通计划”等,快速引进专业人才。


⑧研发人员直接补助博士级研究人员可连续3年获得每月4.5万港元补助及生活津贴。


企业微信截图_1758793082840.png


 5. 产业与平台支持:构建完整创新链条 


香港科技园和数码港等机构提供创业培育、办公空间及全方位支援。同时,大力建设如“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”等高端科研基地,并举办香港国际创科展等国际交流活动,促进合作。


这套“组合拳”的逻辑非常清晰:从你有创意(资助研发),到创办公司(孵化器支持),到招聘团队(人才补贴),再到规模化生产(建厂资助),最后到盈利(税收优惠),每个关键阶段都有相应的政策在支持和鼓励。


这一系列举措已初见成效——在最新《全球创新指数》中,香港排名显著跃升,香港“创新投入”排名飙至全球第8,“创新产出”攀升9位至第22名,创历史新高。  


企业微信截图_17587931159277.png

640[1].png

香港练兵,海外实战

香港投资推广署数据显示,2023年1月至2025年上半年,已有超过1300家海外及内地企业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,其中近半数(约630家)来自中国内地。

阿里巴巴、腾讯、美团、字节跳动、京东等科技巨头早已布局香港,拼多多也推出香港直邮业务。最近加入的是小红书,其在香港设立内地以外首个办公室,选址紧邻阿里巴巴香港总部,意图借助香港的双向桥梁作用,探路更广阔的国际化舞台。


企业微信截图_1758793161967.png


对内地科创企业而言,香港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出海第一站”,更是全球化战略的试炼场——一个制度接轨、资源集中、市场开放的高能级“练兵高地”。


1. 香港练兵,海外实战:从“试水”到“出征”的跳板逻辑
香港具备“一国两制”所带来的制度融合优势,成为内地企业对接国际规则、吸纳全球资源、打磨产品的理想沙盘。

资金与市场“压力测试”
企业可利用香港自由流通的资本环境进行融资、上市,同时将产品投放至高度国际化的本地市场,接受真实用户的检验。

美团旗下外卖平台Keeta是典型代表——其率先进入香港市场,打磨运营模型、优化服务动线,在验证模式可行后,迅速于2024年进入沙特阿拉伯,5个月内覆盖九大城市,市占率突破10%,并计划进一步拓展至巴西。


企业微信截图_1758793189364.png


规则对接与组织国际化

在香港运营,意味着团队必须适应普通法体系、国际财务准则与跨境数据流动规范,这是企业走向欧美等成熟市场的必备能力。某种程度上,香港是内地企业组织能力国际化的“预备班”。

从“鲶鱼效应”到“出海集群”
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将香港作为首发站,在此积累经验、组建团队、优化模式,一旦验证成功,便迅速复制到东南亚、中东、拉美等更广阔市场。香港这个“池子”,正在成为孕育全球化“鲶鱼”的孵化器。


企业微信截图_17587932129306.png


2. 政策赋能,降低成本:让企业轻装上阵“练好兵”

香港的系统化扶持政策,实质是帮助企业控制试错成本,享受最高300%的研发费用税前扣除,甚至40%的现金回赠,大幅降低研发成本;

通过“高才通”“科技人才入境计划”等,快速构建具备国际视野的团队;可以借助“产学研1+计划”,对接香港5所百强高校的科研资源,推动技术落地。


企业微信截图_17587932356414.png


3. 深港协同,“前研后产”:构建跨域创新闭环

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“一区两园”模式,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:

香港园区聚焦研发与验证:开展基础研究、原型开发及国际标准测试;深圳园区支撑制造与推广:依托大湾区产业链,实现规模化量产与市场渗透。

这一模式完美结合香港的科研实力与深圳的产业能力,形成“香港研发—深圳生产—全球销售”的闭环。


企业微信截图_17587932613692.png


尽管机遇诱人,但香港的高运营成本与复杂法规仍是初创团队的现实挑战。此时,专业服务机构的价值凸显。


例如,银河集团【真经营】一站式创业服务,提供从中区海景工位到全程合规陪跑、从签证办理到圈层对接的服务,帮助企业:
低成本快速启动,缓解租金与人力压力;
合规与续签保障,确保运营不受政策波动影响;
链接高价值资源,加速融入本地生态。


将香港的宏观机遇转化为企业可执行的落地路径,让团队能更专注于产品与市场,而非陷入行政琐碎。


香港的创科生态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蝶变,吸引着全球的目光。


从首创性的“惠民科研”项目,到一系列系统化、全方位的政策扶持,再到与大湾区的深度协同,香港正以前瞻性的战略和务实的行动,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高地。

如果说“硅谷”是创新精神的代名词,那么香港正在构建的,是连接全球的“超级枢纽”。

它不再满足于成为任何一个“下一个”,而是致力于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“超级联系人”,为全球科创企业提供风险可控的“全球化预备班”。在这里,“练好兵”,才能真正“走向世界战场”。

香港的创科浪潮已起,入场窗口正开,这一次,它的野心,注定超越所有想象。